

海外资产“失血”、本土收入下滑股票配资app下载,光明乳业三季度业绩承压,依靠出售资产“减负”
《中国科技投资》何梓嫣
10月30日晚,光明乳业(600597.SH)发布三季度业绩报告,营收净利润再次出现双降。自2022年国内原奶价格步入下行通道,光明乳业已多个季度营收下滑。
作为昔日“中国乳业三巨头”之一的光明乳业,其业绩增长已显乏力,甚至出现了明显掉队的现象。当前,光明乳业的业绩已被伊利股份(600887.SH)、蒙牛乳业(02319.HK)远远拉开距离,市值方面亦被新乳业(002946.SZ)、妙可蓝多(600882.SH)反超。
在业绩承压之下,光明乳业还依靠出售资产减负。9月28日,光明乳业发布公告宣称,其新西兰子公司Synlait Milk Limited(下称“新莱特”)拟以1.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北岛资产,而此次出售有利于新莱特大幅减少债务,提升长期盈利能力,以及专注于核心业务。
业绩承压 行业掉队
业绩报告显示,2025前三季度,光明乳业实现营业收入182.31亿元,同比下降0.99%;实现净利润8721.43万元,同比下降25.05%,营收与净利润双双出现下滑。今年第三季度单季,光明乳业还出现了1.3亿元的亏损,业绩承压明显。
事实上,自2022年以来,光明乳业的营收已连续三年下滑,跌幅持续扩大。Choice数据显示,2022-2024年,光明乳业实现营收分别为282.1亿元、264.9亿元、242.8亿元,分别同比下滑3.39%、6.13%、8.33%;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.61亿元、9.67亿元、7.22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-39.11%、168.19%和-25.36%。2025年上半年,光明乳业营收同比下滑1.9%至124.7亿元,归母净利润下滑22.53%至2.17亿元,下滑趋势仍未扭转。
而作为“中国乳业三巨头”之一的光明乳业,曾经以主要产品液态奶力压伊利股份、蒙牛乳业夺得市占率第一,如今该产品增长已显乏力。2022-2024年、2025上半年,光明乳业液态奶营收分别为160.91亿元、156.48亿元、141.66亿元和66.06亿元,同比减少5.9%、2.75%、9.47%和8.64%。2025前三季度,光明乳业的液态奶收入同比下滑8.57%至101.46亿元。
近年来光明乳业亦试图在常温酸奶、冷饮及其他乳制品等领域发力。2025前三季度,光明乳业牧业产品收入体量较小且同比下滑12.49%,其余品类表现亮眼,其他乳制品和其他产品收入分别为61.7亿元、10.79亿元,同比增长9.91%、28.72%。然而,在整体体量和增长速度方面,光明乳业多元化业务与伊利股份等乳业巨头仍存较大差距。2025年前三季度,伊利股份的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收入242.61亿元,同比增长13.74%;冷饮业务收入94.28亿元,同比增长13%。
随着近十余年的布局和行业竞争,中国乳业格局亦从原来的三足鼎立变为双雄争霸,无论是体量和业绩表现上,光明乳业和伊利股份、蒙牛乳业的差距越来越大。从营收规模看,光明乳业2025上半年的收入已不足伊利股份营收的21%,仅为蒙牛乳业营收的三成左右。2025年前三季度,光明乳业的收入水平依然不足伊利股份营收的21%(蒙牛乳业未披露三季报)。
如今,伊利股份、蒙牛乳业更是凭借着全国性乳企的规模与渠道优势,市场已经深入到光明乳业的战略腹地上海及长三角地区。此外,随着君乐宝乳业集团、新乳业等区域乳企亦不断加大对华东区域的布局,光明乳业的本土市场持续受到不少冲击。2024年,光明乳业上海市场实现营收为67.29亿元,同比下降5.39%。2025年前三季度,光明乳业上海市场实现营收为51.99亿元,同比下降4%。除此之外,光明乳业的全国化布局亦不尽如人意。2025年三季度,光明乳业的外地市场收入为73.92亿元,同比下滑3.6%。
光明乳业的盈利能力也普遍低于行业可比企业。Choice数据显示,2021-2024年、2025上半年,光明乳业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8.35%、18.65%、19.66%、19.23%、18.85%。而同期伊利股份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30.62%、32.26%、32.58%、33.88%、36.05%,蒙牛乳业的毛利率分别为36.75%、35.3%、37.15%、39.57%、41.75%。行业第四的新乳业同期的毛利率亦高于光明乳业,分别为24.56%、24.04%、26.87%、28.36%、30.02%。另外,2025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,新乳业录得净利润收入分别为3.97亿元、6.23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33.76%和31.48%,盈利收入均超过光明乳业。
按照三季报的增长速度,光明乳业或难以完成其2025年全年261.96亿元营业收入和3.39亿元净利润的收入目标。在此之前,光明乳业已连续四年未完成业绩目标。尽管光明乳业业绩持续承压,但其高管层在近三年却持续涨薪。年报显示,2022-2024年,光明乳业的董监高团队税前报酬总额分别为898.07万元、955.72万元、1009.14万元,其中董事长黄黎明的税前报酬分别为86.77万元、159.3万元、172.9万元;总经理贲敏的税前报酬分别为142万元、114.8万元、164万元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5年10月证监会修订发布《上市公司治理准则》,其中要求高管薪酬与业绩挂钩,于2026年1月起施行,这意味着光明乳业“业绩下滑却高管涨薪”的情况将受到约束。
依靠出售资产“回血”
除了业绩不尽如人意外,光明乳业长期“输血”子公司新莱特使其持续负重。而面对新莱特的持续亏损,光明乳业最终选择了出售北岛资产“止血”。
9月28日,光明乳业发布公告称,新莱特北岛工厂因产能利用率不足,业务出现大额亏损,影响新莱特整体盈利水平。为缓解这一经营压力,新莱特拟以1.7亿美元(约合12.1亿元人民币)向雅培(ABT.N)的子公司出售新西兰北岛资产(Pokeno、RPD和JerryGreen场地的相关资产及设备)。
新莱特作为光明乳业海外重要子公司,近年来已成为拖累光明乳业业绩的沉重包袱。2022-2024年,新莱特的净利润分别为0.28亿元、-2.96亿元、-4.5亿元。2025年上半年,新莱特实现营业收入39.5亿元,同比增长1.97%;净利润虽然较上年同期减亏55%,但仍亏损0.63亿元。
除业绩亏损外,新莱特的负债情况也不容乐观。为了帮助新莱特纾困,摆脱债务危机,光明乳业2024年通过贷款、定向增发为其“输血”超3亿新西兰元,2025年6月又申请借款替换到期债务,但其亏损局面仍未扭转。
本次出售北岛资产,将进一步减轻光明乳业和新莱特的负担。光明乳业在公告中称,本次出售的北岛资产将于2026年4月完成交割,预计增加新莱特2026财年净利润约1000-1500万新西兰元,能有效降低公司杠杆,优化融资环境。同时,通过出售北岛资产,新莱特可以有效化解当下所面临的经营困境,将资源与精力聚焦于核心主营业务,提升运营质量。
值得一提的是,光明乳业已多次靠资产“回血”。2023年,光明乳业通过浦东新区成山路777号收储为国有划拨工业用地获得4.25亿元补偿收益,其中有3亿元于当年到账,促使其当年净利润增长168.19%至9.67亿元。2024年,光明乳业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虹桥镇吴中路578号、580号的地块被收储为国有划拨工业用地,获得8.22亿元补偿金额,其中当年入账4.11亿元,占其当期归母净利润比重达56.9%。
2025年前三季度,光明乳业境外业务收入达到55.11亿元,同比增长4.52%。此次卸掉亏损的海外资产,或更将有利于光明乳业“轻装上阵”以施展拳脚。
当前,乳业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时期,除了同业的竞争外,现制茶饮对液态奶产品亦形成了替代影响,这意味着乳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环境。而今年上半年,为提振业绩,光明乳业已陆续通过推出多款新品来抢占市场,包括光明优倍5.0超鲜牛乳、纳滤高蛋白如实发酵乳、芦荟多多风味发酵乳、以及冷饮“菠萝沙沙”“荔浦芋头奶昔杯”“优倍鲜奶雪糕抹茶味”等创新单品,但目前暂未对公司的整体营收形成有效拉动作用。
光明乳业的破局已迫在眉睫,在系列自救措施之下股票配资app下载,其又能否抓住契机实现突围,仍待市场验证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建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