育儿假配资门户网址,好休吗?
记者调查发现,不少网友反映“有假难休”,有的用人单位或是驳回请求,或是设置重重门槛。一些单位对男职工休育儿假的接受度更低,有的企业甚至将休假按旷工处理,并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。(9月18日《工人日报》)
“为已生育的松绑,才能给未生育的希望”,育儿假就是这样一项制度设计,既击中了不少家庭的育儿焦虑和现实压力,也回应着公众对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期待。2021年8月,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,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父母育儿假。此后,各地陆续制定出台政策法规,推动育儿假落地——多是在子女满3周岁之前,给予夫妻双方每年5~20天不等的育儿假,有的更是将子女年龄放宽至6周岁。
然而,从纸面走进现实,育儿假却往往陷于“听上去诱人,休起来愁人”的困境。宝妈受此困扰,奶爸更是如此。甚至,后者更加有口难开、有苦难言。为何?陈旧观念作祟。受传统性别观念及分工模式的影响,一些人错误地认为,母亲是0~3岁婴幼儿的主要照护者,因此育儿假是女性的专属,却忽视了男性育儿是权利也是责任。
父母育儿假的设立,本身也是对男性承担育儿责任的鼓励与保障。育儿责任共同分担,不仅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,也有助于减少社会性别偏见,营造更加公平的职场环境。正因如此,对于男职工休育儿假“遇冷”,我们理应加强重视。
这提示我们,破解育儿假落地难,既需要破除观念迷障,对父母双方一视同仁、一体保障;也要打通现实梗阻,营造“敢休、能休、放心休”的友好氛围。那么,梗阻在哪?员工“不敢休”和单位“不让休”是两大症结。
站在员工角度,职业发展压力、加班文化盛行、“休假羞耻”等因素依然困扰着不少人。有的人明明有需求,却无奈“撤回一个休假请求”,只因怕被贴上“事情多”“不积极”的标签,损害了努力上进的职场人设,自此升职加薪无望、被边缘化乃至“优化”。这并非危言耸听,新闻报道中不乏因为休假而丢饭碗的真实案例。
站在单位角度,育儿假属于带薪休假,让员工休假意味着减少用工时间、增加运营成本、压缩利润空间。而在婚假、生育假等假期纷纷加码的背景下,也加重了单位批假的顾虑。但完全不让休吧,员工内心别扭不说,单位也会被扣上“不配合政策”的帽子。于是,一些单位不仅设置重重门槛,还搞起了“变通”。比如,在一些案件中,劳动者申请的是育儿假,公司却按照事假、年休假处理,并扣除其相应工资和补贴。如此一来,育儿假这项福利,效果就大打折扣。
如何破解?从长远看,扭转传统育儿观念、破除“休假羞耻”是长久性课题,需要加大宣传力度,持续汇聚共识。着眼当下,当务之急是探索建立成本共担机制,进一步打通育儿假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比如,完善配套的激励政策、扶持补贴,调动生育保险的活力配资门户网址,为用人单位分担压力。又如,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将鼓励性政策变为强制性政策,探索设立一定的罚则,建立有效的执行监督机制。但疏也好、堵也罢,总归一句话:员工权益需要保护,企业利益也要照顾。(张冬梅)
建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